【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前言

三门峡大坝,作为“万里黄河第一坝”,自建成以来便饱受争议,有人将其视为守护黄河的壮举,另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中国水利史上的最大败笔,尤其是在西安周围地区,人们对这座大坝情感极为复杂,甚至呼吁将其直接炸毁。

那么,三门峡大坝究竟是怎样的工程,到底是壮举还是败笔?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初衷

黄河,亘古不息,滋养着中华儿女,然而,这条被称为“中国母亲河”的黄河,也带给中国人无尽的灾害。

每当夏秋之季,滚滚黄浪夹杂着无数泥沙,从黄河上游奔涌而下,一路冲刷,到了中下游地势平坦处,水势骤减,大量泥沙沉积河床,这导致河道不断抬高,河堤时常决口,河水便泛滥成灾,淹没周边城镇村庄。

1938年6月,为阻挡日军西进,蒋介石决定在黄河花园口炸开泄洪道,这一次人为引发的泛滥,导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96个县市受灾,河水淹没耕地达54000平方公里,直接和间接死亡人数高达89万。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汛期,黄河泛滥成灾,河南、山东等省每年都有上万公顷农田被淹,上万人无家可归。

黄河不仅夺去了人们的生命财产,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些肥沃的农田在泛滥后,泥沙淤积,变成了沙土,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下“欲济楚狂蜀,黄河有血有泪”的名句,表达了他对黄河水患的痛心。

为根治百年水患,1954年2月,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库,以拦蓄洪水。

会上,来自苏联的资深水利专家伯克夫建议在陕西潼关修建大坝,这一提案遭到了我国专家刘光斗的坚决反对。

刘光斗指出,潼关地势高峻,土质疏松,一旦大坝溃决,后果不堪设想,经反复论证,中苏专家决定在河南三门峡建设水坝工程。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这里有“人门”、“神门”、“鬼门”三大急流,自古就是黄河最险要的地段。

正因为如此,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三门峡也成为黄河中最具水力资源的地区,1961年,装配飞机场跑道般大的混凝土块,组装成的三门峡大坝正式建成。

大坝的建设立竿见影,解决了下游的水患,比如山东境内以前平均5年出现两次决堤,三门峡建成后就再未发生过,河南、山东两省农业产量也大幅提高,但是陕西就惨了。

设计漏洞与泥沙淤积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决定在黄河三门峡附近建设水利枢纽,以期改善黄河中下游的水患情况。

三门峡位于黄河上游,宽阔的河谷地形为建大坝提供了天然条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三门峡工程就完成了初步设计和施工准备工作。

按照当时的设计方案,三门峡大坝不仅要发挥防洪作用,还要具有为下游提供灌溉用水以及发电等多重功能,主坝采用砌石坝,最大坝高103米,1957年4月,伴随着全国范围的广泛动员和支持,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动工建设。

但是,设计阶段对黄河流域地势和泥沙状况的研究是非常不充分的,主持设计工作的苏联专家伯克夫忽视了黄河上游泥沙含量高的特点,认为大坝建成后可以迅速改变这一情况。

在他提交的设计方案中,并没有考虑建设具备泄沙功能的排沙洞,实际上,当时的一些专家如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就曾经提出强烈的质疑,认为不设置泄沙设施势必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持异议者寥寥无几,三门峡大坝最终还是按原定方案建设完成。

1961年,耗资约40亿元人民币的三门峡大坝正式竣工,大坝顺利实现了拦河蓄水,并开始向下游进行泄洪供水。

但很快,上游渭河流域就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仅两年之内,由于无法排出的泥沙在渭河河道内积累,渭河河床就抬高了4.5米之多。

这条黄河最重要的支流形成了所谓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到了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西安的安全。

与此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也使得地下水无法排出,导致关中平原出现大面积的盐碱化和沼泽化问题,广袤的农田变成了盐碱地,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本地农民的生计遭到严重打击,再往下游,三门峡至潼关之间的河道也淤积了超过30亿立方米的泥沙。

面对如此严峻的泥沙淤积问题,水利部门被迫采取了应急措施,即开启水闸进行泄沙排沙,但是这种被动应对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淤积情况依然在恶化,到1964年,水库内的淤沙量就高达35亿立方米,这进一步加重了上游地区的水患情况。

改建与治理努力

面对泥沙淤积日益严峻的现实,三门峡水库不得不进行改建以解决问题,在1966年和1968年,工人奉命使用大量炸药,在三门峡大坝的底部炸出了"两洞四管",这次改建让三门峡的泄洪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一倍,也暂时缓解了部分泥沙淤积的压力。

但是仍有约20%的泥沙无法顺利排出,继续堵塞在水库中,尤其是上游潼关附近地区的泥沙问题没有任何改善,依然严重。

1969年,为彻底解决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再次进行大规模改建,这次国家投入了高达800万元巨资,工人再次使用大量炸药,在大坝底部炸出了8个巨大的排沙洞。

这次改建大幅提升了泄沙能力,使得下游潼关以下地区的泥沙淤积问题终于出现明显改善,潼关地区的河床第一次出现约2米的大幅度降低。

但是,问题的根源依然没有解决,尽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建,但上游地区如潼关附近的严重泥沙淤积问题仍然没有任何起色。

大量泥沙继续堵塞在水库中,严重威胁水库的防洪和供水能力,三门峡水库面临的泥沙淤积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下游数以百万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许多专家直言三门峡水库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代价极其惨痛的错误基建决策,能否真正解决三门峡的泥沙淤积问题,已成为中国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难题。

壮举还是败笔?

大坝的功效立竿见影,自此,河南、山东两省的水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再也没有出现过规模性的水灾,农田不再被淹没,百姓安居乐业。

据统计,当年河南、山东两省的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2000多万吨,创下了历史新高,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三门峡大坝无疑是新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它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财产。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三门峡大坝运用中的问题也开始显现,上游的陕西省开始频繁遭受洪水的侵袭,从1965年到2008年,渭河流域一共发生了137起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

原因在于,大坝阻断了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导致上游江河水位不断上涨,其中严重的情况出现在2003年,华县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近2万人无家可归,上万间房屋被毁,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一时间,公众对大坝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提出要将其炸毁。

显然,三门峡大坝在治理下游水患方面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上游地区洪水泛滥的负面效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水利规划还存在局限,没有考虑到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我们不应因此否定三门峡大坝的巨大意义,但也需要汲取教训,在今后的水利工程中,做到科学规划,全面考量。

今天,站在历史车轮下回望三门峡大坝,我们既不能否认它当年极大地治理了黄河水患的历史作用,也不能回避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项工程既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也有其局限性,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矛盾,才是我们真正尊重历史的态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让我们不忘过去的教训,以更积极进取的姿态,建设一个生生不息、充满希望的美好新世界。

内容分享:
【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Top